三叉神经痛(又称痛性抽搐)是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的发作性剧痛为主要表现,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;女性略多,多在中年后起病,随年龄增长而增加;疼痛部位常位于单侧,右侧多见;分布以三叉神经第Ⅱ、Ⅲ支分布区较常见,单纯Ⅰ支痛者少见。
1.原发性三叉神经痛
指具有临床症状,而各种检查未发现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者,其发病机制包括:①外周学说:有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学说和三叉神经脱髓鞘学说;②中枢学说:主要为癫痫样神经痛学说。
2.继发性三叉神经痛
(1)位于桥小脑角和中颅窝的某些肿瘤、血管畸形、动脉瘤和蛛网膜炎等,其中以桥小脑角的表皮样囊肿较多见;
(2)抬高的岩骨嵴、圆孔或卵圆孔的狭窄等骨质发育异常;
(3)三叉神经炎症、多发性硬化、脑干或丘脑内某些器质性病变。
三叉神经痛的特点
1.性别与年龄:年龄多在40岁以上,以中、老年人为多,40岁以上者占70%~80%。女性多于男性,约为3∶2。
2.疼痛部位:不超出三叉神经分布范围,常局限于一侧,多累及一支,以上颌支、下颌支较常受累,约占95%。
3.疼痛性质:疼痛呈发作性电击样、刀割样、撕裂样剧痛,突发突止。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分种。发作间歇期逐渐缩短、疼痛逐渐加重。发作频繁者可影响进食和休息。
4.诱发因素:疼痛发作常由说话、吃饭、洗脸、剃须、刷牙等动作诱发,甚至风吹或响声也能引起发作,以致患者惶惶不可终日,精神萎靡不振,行动谨小慎微,甚至不敢洗脸、刷牙、进食,说话也小心,惟恐引起发作。
5.扳机点:扳机点亦称“触发点”,常位于上唇、鼻翼、齿龈、口角、舌、眉等处。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可激发疼痛发作,麻醉“扳机点”常可使疼痛发作暂时缓解。
6.表情和颜面部变化:发作时常突然停止说话、进食等活动,疼痛侧面部可呈现痉挛,即“痛性痉挛”,皱眉咬牙、张口掩目,或用手用力揉搓颜面以致局部皮肤粗糙、增厚、眉毛脱落、结膜充血、流泪及流涎。表情呈精神紧张、焦虑状态。
三叉神经痛的发生对患者危害极大,如造成心理自卑、体虚消瘦等,建议出现相关症状后及时治疗减少损害。成都西南脑科医院采用巴氏MVD显微分离术治疗疾病,得到了患者好评。如有疑问,欢迎拨打24小时健康热线:028-68760707进行了解。